当前位置 : 首页 > 拥军模范

拥军模范

最美退役军人——邱玉君 义务支教十一载

发布时间 :2022-06-10 来源 : 鞍山拥军网 浏览量 :

从地处辽西山区腹地的建昌县县城出发,沿西南方向一直向前行进一个半小时后,来到了被五座海拔1000多米高的大山包围的老大杖子乡。

  该乡义杖子小学是建昌县最偏远的小学之一,当时全校共6个年级五个班(有两个年级合班教学)71名学生,只有5名教师。

  2011年10月,邱玉君第一天来到老大杖子乡马头山村义杖子小学报到。听说从鞍山市里来了位义务支教老师,全校的学生全都在校门口迎候,他们长时间地鼓掌欢迎邱玉君的到来。从鞍山到义杖子小学支教,邱玉君不知多少次被人问起:为什么放弃城里的一切到这个村小来?“为了践行我忠诚于党、奉献于民的信念,为了续写二十二年军营生活所锻造的未竞理想,为了实现多年的义务支教的夙愿。都市里少了我没什么,但对偏远贫困山村的孩子们来说,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他便这样告别了都市生活和挚爱的家人,毅然来到建昌大山深处的老大杖子乡义杖子小学义务支教。

邱玉君6.jpg

刚到时,邱玉君穿着一身旧军装,被安排到三年级任班主任。这位原本有着月薪数千元的舒适工作的退役军官,却辞职来义务支教;他本来住在城里,衣食无忧,而今却苦居在山村,自己烧火做饭;他不仅分文不收,还搭上所有的生活费;他不仅不图回报,还越来越多地帮助贫困学生。这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解。

  邱玉君支教的梦想由来已久。2008年12月,邱玉君退出现役时,已是一名空军中校的邱玉君选择了自主择业,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到偏远地区支教的心结。“知识改变命运”,他愿意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更多的人。为了心中的梦想,邱玉君曾与海城、岫岩地区的村小联系过支教的事儿,尽管对方对他的支教想法很欢迎,但由于当时种种条件所限,未能成为现实。后来,鞍山的民航机场成立了,邱玉君被聘到那里从事管理工作。但他支教的想法从未停止过。特别是2011年教师节,他从辽宁电视台的新闻中,看到了建昌县急需乡村教师的报道和乡村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目光,这条新闻再次点燃了他支教的梦想。在建昌县的地图上,他找到了位于最西部大山里的老大杖子乡,这里距鞍山和距北京的距离一样远。当邱玉君的电话打到乡政府时,对方一听邱玉君想来支教,连说:“好!好!我们现在缺教师,非常欢迎你来!”

   不久,邱玉君来到老大杖子乡义杖子村小“考察”。看到学校四周的大山、陈旧的校舍、破旧的桌椅和活泼可爱的孩子,邱玉君当即决定留下支教。邱玉君立即向单位递交了辞职申请,单位领导看着执著的他,不得不批准了他的辞职请求。

邱玉君8.jpg

  单身支教,谈何容易。为了解决邱玉君住宿的问题,老大杖子小学中心校校长单兴决定从紧张的经费中拨出七千元钱,把多年失修的义杖子小学进行了“装修”。邱玉君住的房间是学校里最“豪华”的,地面铺上了瓷砖,屋顶新吊了棚,新砌了炉灶,新搭了土炕。从城市到农村,已过不惑之年的邱玉君真切感受到了这里精神的充实和生活的艰辛。

   支教近十年,一碗面条再加上两个荷包蛋,是邱玉君自己改善伙食的时候才能吃上的饭。尽管安家在学校,邱玉君每月的生活费也要几百元,尤其是后来为了走访更远的贫困学生自己买了摩托车,又多了一笔不少的加油费用,这些钱都是他自掏腰包。邱玉君的妻子没有工作,一家三口就靠邱玉君每月的退役金生活。邱玉君支教后,妻子每天花钱都精打细算。邱玉君的宿舍是老校舍中的一个教室改的,空旷冰冷,冬日难熬,取暖只能靠火炕和炭火盆儿。晚上睡在炕上,厚厚的被子下,身体是暖和的,可露在外面的头却冻得慌,邱玉君终于知道了睡觉还要戴棉帽子,早晨起来时,鼻子还是冻得红红的。生活环境的艰苦在邱玉君看来还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寂寞。周一至周五的白天还好一些,有学生为在身边。可周六、周日,尤其是到了晚上,是邱玉君最难熬的时间,学校里空荡荡的,大山里静得可怕,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广播,陪伴邱玉君的多是瑟瑟的风声。如果天气好,他会到操场上散步看星星,往往看着看着,家中操劳的妻子、可爱的女儿就出现在他的眼前,以前的生活就像放电影一样闪现着。

  年级开设的语文、数学、科学、思想品德等课都是邱玉君一人教。刚来时,为了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他就向校长、向老教师请教、探讨教学方法。周六、周日的时候,他除了走访贫困学生,就一个人在学校背课,自学教案,揣摩讲课的好方法。他有时间还主动听别的老师的讲课,从中汲取知识和经验。邱玉君的课同学们非常喜欢听,除了讲课本上的知识,他还给同学们讲大山外面的世界、城里的生活、城里学生的故事,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增长学生们的见闻,活跃学生们的思维,美化学生们的心灵。每周邱玉君还特别给学生加一节安全教育课。全班13名学生,有9名是留守儿童,很多孩子都没去过县城。邱玉君觉得,来这里支教,可以将教育和知识的作用放大。这里的一个孩子有了知识,可以带动一个家、一个村。他们不接受教育,未来会和他们的父辈们一样,困囿于群山一隅;而接受教育,他们的未来就会更加多彩、美好。

邱玉君9.jpg

山村小学校地处偏远,生活艰苦,孩子们则更苦。邱玉君记得,他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看到冰凉的教室里穿着单薄、破旧衣衫的孩子时,他心疼得落下了眼泪,尽管条件艰苦,但孩子们是那么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山乡的孩子有着太多的优秀品质。冬天,许多孩子的小手都冻裂了、出血了,但他们仍然继续写字;下课了,他们赶紧围着铁炉子,一边跺脚一边温暖自己冻得发红的手,但还不忘记给老师留出空地儿来,也来暖和暖和。邱玉君说,孩子们习惯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听老师的话。无论是布置的作业,还是交待的事情,孩子们都会认真完成。

邱玉君的事迹也无时无刻的感动着村里的百姓和孩子们。看到邱玉君生活极其艰苦,有人带着豆包、干葫芦条来看望他;孩子放学时,时不时就有接孩子的家长邀请他去家里吃饭,但都被邱玉君婉言谢绝了。

    邱玉君支教的事儿,很快传开了。各地的好心人和爱心人士、团队,在邱玉君的感召下,纷纷来到建昌县老大杖子县济贫助学。邱玉君在山村支教,既孤单又不孤单,他曾服役过的鞍山空军某部、工作过的民航鞍山机场,他的亲友和通过口口相传或电视、网络、报纸了解邱玉君义务支教的事迹并深受感动的人们,经常来到老大杖子乡济贫助学。如今已连续义务支教近十年了,他早已适应了山里的生活,和师生都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朋友。晚上,他经常家访,和学生和家长谈心聊天,大多成了朋友。当初他教的三年级的孩子升四年级时,一致要求他跟班,孩子说:“我们已经离不开邱老师了,自从邱老师来后,我们的成绩一天天上升,在学校里开展什么活动我们都是先进。”

  老大杖子乡小学中心校校长武素慧说:“邱老师刚来第一天我就在,刚开始说这事的时候我都不信,怎么还有这样的人!一个城里人,还是退役军官,来到这么艰苦的大山里,没想到他在这里一直坚持到现在。”义杖子小学校长陈龙谈起对邱老师的印象时更是滔滔不绝讲个没完。邱玉君老师的事迹感人至深,他做事高调,做人低调,平易近人,工作务实,有爱心和责任心,他教的学生,乃至全校学生和全乡的贫困学生全都进行了家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教学也非常认真,很内行。最感动人的是有一年寒假结束,在返回建昌的路上发生了车祸,他的肋骨摔断2根,他坚持不住院,坚持靠着墙给学生上课,并叮嘱我们千万不要让家里人知道。在邱玉君的心中总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我本以为他会打退堂鼓,没想到反而更坚定了他的信心。他对我说:“人生哪有那么一帆风顺的,都会有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坚持一下就过去了,凡事贵在坚持。”

邱玉君4.jpg

“忠诚于党,奉献于民” 是邱玉君的信念,“义务支教,济困助学”是邱玉君的行动,“严于律己,心怀百姓”是邱玉君的品格。作为一名退役军官、一名党员,始终不求回报、无私勤勉、默默奉献。邱玉君的奉献精神,他在贫困山村的坚守,令很多人不解,也令更多的人感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之声、《解放军报》等先后多次报道他的事迹。


扫码关注公众号